青春期的孩子總會以為自己長大了,總是喜歡用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證明自己長大了。
2009年英國一個新聞讓一個小男孩兒一夜成名,這位男孩兒名字叫阿爾菲,13歲就當上了爸爸,是世界上年齡最小的爸爸。
阿爾菲與鄰居家15歲的姐姐錢特利偷吃禁果,沒想到錢特利竟然懷了孩子,還生下一名女嬰。
孩子出生後,小小的阿爾菲並沒有逃避責任,反而承擔起當「爸爸」的責任,雖然不太嫺熟,可阿爾菲會幫孩子換尿布、洗衣服、餵奶粉,為了方便照顧孩子,阿爾菲還退了學。
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阿爾菲開始覺得不對勁,孩子長得越來越不像自己,沒想到狗血的劇情發生了,這個女兒根本不是阿爾菲的,阿爾菲「喜當爹」了,孩子真正的父親是另一個當時已經16歲的男孩兒—古德賽爾,並且錢特利先後還曾經與7名男孩兒發生關係。
更過分的是,錢特利的父母是知情者,刻意隱瞞了事實,就是為了利用阿爾菲13歲當爸爸的身份來博人眼球,吸引人關注,騙取社會愛心人士的捐助。
如今13年過去了,阿爾菲在提到這段經歷的時候依舊很傷心:自己的夢中女神竟然是個大騙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阿爾菲說:我上當了,早戀害人不淺!並坦承給自己留下了心理陰影,很難再相信愛情。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而是要養孩子長大,正確引導孩子,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有句話說得很好:
你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錢特利父母,縱容女兒同時交往多個男友,刻意隱瞞真相,可紙終究包不住火,事情敗露的那一天,滿盤皆輸。
所以說,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其次就是正確引導孩子,想要正確引導孩子,就要跟孩子關係相處融洽,學會正確與孩子溝通。
作為父母,我們似乎總是對孩子有很多要求,從孩子剛出生,盼著孩子會說話、會走路,當孩子長大,又盼著學習好,成績好,後期又期望孩子有更多的才藝。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都忘了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作為父母總是用我們的想法和標準來衡量孩子。
跟孩子聊天的時候,父母只聊一些自己關心的話題,會問孩子在學校上課能不能聽懂,會關心孩子的成績。
有些家長跟孩子聊天的時候更會持一種說教的態度,不管孩子說什麼,家長都想說教幾句,總想以一種家長的身份來點評孩子哪裡做得好,哪裡做的不好。
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會給親子關係帶來影響,孩子就容易變得叛逆,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不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而父母反過來又會認為孩子不聽話。
很多家長都感到好奇:同樣進入青春期,為什麼有的孩子跟父母關係很好,相處起來像朋友一樣?而有的孩子跟父母幾乎不說話,孩子特別叛逆?
這就是差別,主要原因在于家長,家長懂得尊重孩子,會跟孩子聊孩子喜歡的話題,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孩子的「叛逆」特徵就沒有那麼明顯。
孩子就像小樹,經常修剪才能長成大樹,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和教育,只有父母用心,孩子將來才能變得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