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一天只睡4小時」的消息沖上了熱搜。
原來,搜狐CEO張朝陽在最新的採訪中,公開了自己的日常行程。
很難想象,這位在去年底發佈的《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中,身價約52億的企業家,生活並沒有多麼愜意。
3:00 起床
4:00 駕車出發
4:30—7:00 看新聞使用產品
7:00 早餐
7:30—12:00 工作
12:30—13:00 直播
13:00—16:00 午餐、工作
16:00—18:30 運動
19:00—20:00 工作
20:00—24:00 個人安排
看完張朝陽的日常行程表,讓網友最吃驚的是,張朝陽的睡眠時間簡直少得可憐。
關於睡眠,張朝陽在採訪中專門解釋道:自己一天只睡4個小時,平時都是3點多起床,在家睡3小時,大約5點到6點再在公司補覺1小時。
網友看完行程表,有點不敢相信:「這個歲數的人還這麼拼,年輕人要得多努力才行?」
也有網友自省道:「成績不夠,或許是因為睡得太多了!」
但其實,情況卻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
張朝陽在採訪中解釋道:
「之所以每天只睡4個小時,不是為了省時間做更多事,而是為了睡得更好。」
原來,張朝陽的睡眠模式是,前兩個小時屬於深度睡眠,但超過兩個小時後,就會進入淺度睡眠,經常做夢,影響睡眠質量。
談到對於當下年輕人的建議,張朝陽特意告誡年輕人:
「不要努力過頭,每個人都要研究自己的機會在哪裡 。」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要努力,但不要急功近利。
競爭激烈的時代,沒多少人敢躺平, 但努力也絕不是埋頭苦幹,而是有方法、講效率的。
知乎網友@平鍋分享了他大學同學的故事。
這位同學,是一個「十分努力」的人。
早上6:30,他准點起床,用軍訓時的速度完成洗漱。
不到7:00,他已經在圖書館門口,一邊啃麵包,一邊排隊等開門。
圖書館開門後,他迅速搶到一個黃金位置。接著拿出紙筆,寫下當日的學習計畫。
7:30,學習沒多久的他遇到了一個陌生概念,便決定上網搜搜相關內容。
剛拿出手機,看到好友發來一條微信,雖然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他還是及時回復了,一來二去又閒聊了幾句,耽誤了大半時間。
於是,他趕緊關掉微信,開始搜索資料。資料翻了一頁又一頁,看了許多卻還是懵懵懂懂。
11:30,放下手機,他看了看時間,心想,先吃午飯,下午再說。
飯後,他徑直去了圖書館,困意正濃的他決定放下書本先小憩一會。
14:00,他醒了,繼續上午的學習任務,他把網上查到的資料整理成十幾頁的文檔。
16:00,他打開視訊聽課。
18:00,到了晚飯時間,他用最快的速度吃完飯,又回到了圖書館。
他開始整理下午的聽課筆記。兩小時的視訊課程,他花了整整三個小時才梳理了一遍。
23:00,圖書館閉館了,他摸黑走在空蕩蕩的路上,夜裡的寂靜讓他始終不明白「為何自己的勤奮並沒有換來相應的成果」。
他很無奈地掏出了手機,拍了一張校園的夜景,發了一條朋友圈:你見過半夜的北京嗎?
這位「十分努力」的同學,讓我想起了一個概念「偽工作者」,說的是忙碌於低價值事物的工作者。
偽工作者並不是懶人,恰恰相反,表面上看,偽工作者可能每天都很忙碌,甚至還加了不少班。
如此努力,為什麼依舊缺乏競爭力呢?
因為他們的工作始終 停留在低層次的重複上。
成年人的世界裡,辛苦是最不值得炫耀的,可偏偏有太多人,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你早出晚歸,廢寢忘食,這只是辛苦,並不是努力。
沒有成效的努力,大多時候,都是沒有意義的。
流於表面的勤奮,只會掏空你的精力,讓你變得盲目且疲憊。
網上看過一句話:高手都是持續性習慣,廢柴卻是間歇性自虐。
很多時候,我們對「努力」有很大的誤解。
以下3條建議,希望能幫你戒掉低層次努力,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1. 遵循優先順序,剔除不重要的事
有一天,教授給一群商學院的學生講課。
他說「我們來做個小測驗」,然後拿出一個廣口瓶,放在桌子上。
隨後,他拿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一個一個地放進玻璃瓶裡,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進去為止。
他問道:「瓶子滿了嗎?」
所有學生都回答:「滿了。」
教授反問:「真的嗎?」
隨即從桌下拿出一桶礫石,倒進瓶子,並不斷敲擊著玻璃瓶壁,使礫石填滿石塊的間隙。
「現在瓶子滿了嗎?」
學生有些明白了,說:「可能還沒有。」
「很好!」
接著,他又從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和礫石的所有間隙。
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
學生們大聲說:「沒滿!」
教書抬頭看著學生,問道:「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
一個心急的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多麼緊湊,如果你確實努力,你就能做更多的事!」
教授有些嚴肅地說道,「不,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塊,後面你就再也無法把它放進瓶子裡。
那麼,什麼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塊呢?
切忌一定要先去處理人生裡的一些大石塊,否則,越往後,你越解決不了它。
這就是優先順序,優先順序高的先做,優先順序低的後做。
無論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要進行優先順序的排序。
最有效的努力,就是刪減掉那些次要的事,找到你的最優級,並全力以赴。
2. 堅持自我回饋,調整努力姿勢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把一個班學生分為3組,每天學習後就對他們進行測試,測試後分別給予不同回饋方式:
第一組,每天告知一次學習結果。
第二組,每週告知一次學習結果。
第三組,只測試不告知學習結果。
8周後,將第一組和第三組回饋方式對調,第二組回饋方式不變,實驗也繼續進行8周。
最後實驗結果表明,回饋方式改變後,第三組成績有明顯進步;第一組成績逐步下降;第二組成績穩步上升。
這個實驗說明: 有無回饋,如何回饋,對於學習有不同的影響。
同樣地,有無及時回饋,什麼樣的回饋方式,也會影響一個人努力的效果。
顧名思義,自我回饋就是自己給自己回饋。
自我回饋是一個人成功的加速器,只有在努力的過程中不斷回饋,不斷調整努力的方式,才能讓自己慢慢靠近目標。
相反地,如果自我回饋能力不足,無法及時給自己有效回饋,甚至給出錯誤回饋,就會影響努力的效果。
3. 認真休息,提高效率
列寧說過:不懂休息,就不懂工作。
人腦類似於電腦,每天都需要暫停休息一段時間,通過睡眠消除疲勞、恢復精力。
但很多人為了趕工作進度,想通過熬夜加班來增加工作產出,這樣往往容易陷入低效率的閉環。
只有懂得休息,才能真正提高你的效率。
認真休息就是主動、進取的休息。比如說,腦力工作間隙,做一會體操,換一種狀態來恢復精力。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嘗試認真休息:
①培養運動習慣
運動項目有很多,從恢復精力的角度考慮,就要選擇能夠增強心肺功能的項目,例如跑步。
②掌握輪休方法
例如「文理結合式」的輪休。舉個例子,數學學累了,換成語文。這樣一來,左右兩個半腦都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只有得到良好的休息,你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
吳軍博士說過一段話:
成功的道路並不像想象的那麼擁擠,因為在人生的馬拉松道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
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發愁的是,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跑下去。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能夠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我們還在跑而已。
有效的努力,終會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