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當你60歲後,如果老伴已經離去,不妨做好這4個準備,以防不測

當你60歲後,如果老伴已經離去,不妨做好這4個準備,以防不測
2022/01/01
2022/01/01

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

如果你足夠幸運,那你三代同堂,足以享受天倫之樂,迎接較為圓滿的人生。可是,如果較為不幸,那我們終究會活得孤苦伶仃。

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倘若他們的老伴提前離去,那痛苦終究會不期而至。

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我們結婚成家,不僅為了傳宗接代,還為了晚年的時候能有愛人相伴。試想,沒有了愛人,又有誰會一直陪伴在我們的身邊呢?

並非是兒女,而是我們的伴侶。要知道, 兒女有自己的人生要過,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那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照顧父母。這個時候, 老年人就該自己想辦法了。

有句話說得很現實,這世上誰都靠不住,除了你自己。

人到晚年,並非是人生的終結,恰恰是人生的新開始。在這段新開始的旅程中,我們不妨做好這幾個準備,以防不測。

準備一:緊握錢財,勤儉度日。

人到晚年,到底該不該提早把「家產」分給孩子呢?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老人家就該早日把家產分給孩子,緩解孩子的壓力。在他們看來,自己肯定會照顧父母,不會不管父母。

而從老人家的角度來說,把「家產」提前交了出去,就等于把「護身符」給了別人。如果孩子還孝順,那還不錯。可如果孩子不孝順,那就慘了。

對此,孩子和父母之間肯定會出現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處于矛盾中的老年人,千萬不能輕易心軟。 要知道,「心軟」之人大多會「自招禍患」。

當人活了一定的年紀,還是要有「錢財」在身比較好。 錢,永遠也不會背叛你。而人,只要他的心思一變,那他就會翻臉不認人。

別把人性想得太好,也別把人性想得太壞,留點心眼給自己,留點防備給別人。這,才是最好的人生姿態。

準備二:寧可獨居,也不去養老院。

一般來說,在老伴歸去之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到「養老院」養老,一來不妨礙兒孫後輩的發展,二來不影響家庭。

像上述這種看似「崇高」的想法,我們還是不要有。為什麼呢? 也不是因為我們自私,而是因為「養老院」並不是一個好地方。

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去養老院呢? 家中已無親人的老人、被孩子逼迫的老人、臥病在床的老人。如果不是上述這三類老人,那我勸你不要去養老院。

要知道, 那是一個「豎著進,橫著出」的地方。說得難聽一點,那裡毫無煙火氣息,只有死寂沉沉的冰冷。

對于身體還不錯的老年人來說,寧可獨居,也不要進養老院。至少獨居的你還有一定的自由,而去了養老院之後,其實跟「豢養」的動物差不多,毫無價值可言。

準備三:斷舍離。

現如今,大多數人都崇尚「斷舍離」的觀念,認為自己一個人生活,誰也不打擾誰,那就是最好的做人態度。

像以上這種想法,其實違背了「斷舍離」的核心。 斷舍離強調的,並非是與外界毫無關聯,而是不與沒必要的人往來,清空生活中的雜事雜物。

晚年的「斷舍離」觀念,應該有這麼兩點。

第一點,閒事莫管,閒人莫理。哪怕是兒孫的事兒,我們也儘量別理會。管得越多,子孫後輩就會越厭惡,反而不適合家庭關係的和諧發展。

第二點,清空不必要的人脈,只留下幾位知己好友。多跟知己好友相伴,有空的時間去喝茶,去爬山,去下棋,去談心,去旅行。這,才是最好的情誼關係。

人到晚年,最怕的,並非是不懂得做「減法」,而是封閉了自己的內心。也許,做個內心開朗,積極向上的人,你的生活能越過越好。

準備四:生活有度,保持規律。

有人認為,吃得開心,睡得安穩,能蹦能跳,就是普通人最大的幸福。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其實他們都看不上這樣的「幸福」。在他們眼中,這般簡單的幸福,根本不能滿足個人的欲望,也不能大富大貴,毫無用途。

人,總喜歡在「幸福」的時候滋生出「貪婪」的內心。

叔本華說得好,人生就像鐘擺,欲望難以實現的時候就痛苦,欲望已然實現的時候就感覺到無聊。

而我們很多人,往往身處于「鐘擺」般的人生當中, 身在福中不知福。

人,沒必要追求太多,只需要身體健康,有點錢就夠了。其他的,該怎樣就怎樣,沒必要過分糾結。

人到晚年, 放鬆個人的身心,看淡生活的功名利祿,少熬夜,多運動,寧可去散步,也不要一直坐著。這,才是有規律的健康生活。

所謂 「歷經世間多少事,方知平安值千金。」

或許,有所經歷的人就會明白,擁有簡單且健康的生活,就已經足夠了。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