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老了,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有這3種「掉價」的行為

人老了,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有這3種「掉價」的行為
2021/11/18
2021/11/18

我們老家有句話說:「人老討人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有的人,仗著年紀越來越大,逐漸變得不講理,讓人忍無可忍,從而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因此,人老了,想要贏得他人的尊重,就要提醒自己,不要有這幾「掉價」的行為。

01

以老賣老。

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很容易犯「以老賣老」的毛病,仗著年事已高,就對他人、對晚輩實施「道德綁架」。

比如,每次搭乘公交、捷運,如果遇到年輕人不讓座,就各種甩臉色,甚至破口大駡,最後逼得人家讓座。

如果遇到排隊買東西,有的老人也會叫叫嚷嚷,強行插隊。

對這種「我年紀大,就是要優先」的行為,若是有人不買帳,結果很有可能如同電影《搜索》中的女主角,被不明就裡的人指責。

為了免于被誤會,一旦遇到蠻橫不講理的老年人,大家就只管「認慫」,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與之爭辯。但若每次都這樣,則會很鬧心。

而若是家中的長輩,也開始「以老賣老」,則更是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他最愛幹的事就是用親情來綁架兒女,不是說今天要買房,就是說明天要喝手磨咖啡,根本不考慮兒女的承受能力。一旦兒女沒有聽從他的話,就說他們沒良心、不孝順。

像「蘇大強」式的父母,也不在少數,他們著實把「養兒防老」當成了十分功利的一件事,原本濃得化不開的親情,被一次次「理所當然」的索拿卡要消耗殆盡。

當父母要與兒女一筆筆算清「親情」賬的時候,哪怕「有求必應」,也會失去晚輩們打心底裡的那份敬重和依戀。

02

顯擺「老經驗」。

人老了,最容易以「過來人」自居。最愛提「當年勇」,最愛顯擺「老經驗」。思維固化,非但接受不了新鮮事物,還一味地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老方法」來做,結果釀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網路上有一個憑藉老經驗辦事結果卻吃虧的經典故事:

探險家因一根鋼針陷入絕境。講述的是一個探險隊攀登喜馬拉雅山發生了意外,原因就在于一位老探險家負責攜帶鋼針,用以疏通極易被疏通的燃氣爐的噴嘴。但他憑藉以往經驗,只攜帶了一根鋼針。結果,在使用的時候,不慎崩斷了。由于再也沒有替代品,燃氣爐無法使用,隊員們斷了飲食,最後全部陷入絕境。

可見,老經驗、老辦法並不總是暢通無阻。

一來,任何事情都是不確定的,哪怕是同一件事,也會因為環境等種種因素的不同,而又細微的差別,應對的辦法也要做適當的微調。

二來,這個世界的發展和變化,人們常常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很多老經驗、老辦法已經被淘汰,再也沒有了用武之地,也就不值一提了。

因此,當一個人老了,千萬不要以「老師傅」自居,而是要放平心態、放低姿態,了解新事物,掌握新方法,才不會成為固執己見的「老古董」。

03

吃「老本」。

人老了,有人以為自己當然可以「吃老本」了,于是,全面鬆懈下來,就這麼過一天算一天了。

首先,對于人際關係,不再主動地去維繫。而是單方面等著別人來問候,不管是對親戚朋友,還是對子女和晚輩,都顯得很「冷酷」,對方不「來」,自己絕對不「往」。漸漸地,有些人,不聯繫了,就再也不會聯繫了。

其次,對于身體健康,還在「硬扛」。對于醫生提醒的種種小毛病,視若無睹,該吃還是吃,該喝還是喝,該鍛煉還是不鍛煉,直到突然病倒,才後悔莫及。

再次,對于開源節流,只會花錢,再也不考慮賺錢和存錢。很多人都覺得,辛苦了一輩子,只要有一筆養老的錢,就再也不要想著賺錢和存錢了,只管省吃儉用,或者該花就花,不讓此生再有遺憾。可其實,除非養老金豐厚,除非自己老得走不動了,還是要想辦法賺點「小錢」。

人老了,只有讓自己動起來,日子過得充實又有意義,才是真正的「安享晚年」。

04

結束語:

老話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人子女,我們最怕自己沒有機會去孝順父母。而當我們自己漸漸老去,才會發現,自己有錢、有閑、有健康,才是對子女最好的幫助。

人老了,但是心不能老,思維不能停滯不前。由內而外讓自己跟上潮流,才會讓自己活得精彩,也讓那些愛我們的人,少一些負累,多一些開心。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