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我們的終極目的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01
青春叛逆期
是孩子留給父母最後的機會
北大第三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薄世甯主任在抖音上分享的一個故事火了:
一個高中男生在家裡和媽媽因學習發生矛盾,母子二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過了一會兒,男生趁媽媽不注意。
打開窗戶,從五樓一躍而下。
雖然搶救及時,但男生下肢的骨頭已經全部粉碎性骨折,頸椎也摔得粉碎性骨折。
就這樣,一個好好的孩子,成了高位截癱患者。
呼吸要靠呼吸機,血壓要靠升壓儀。
往後餘生,他都沒辦法再像同齡人一樣奔跑、跳躍。
看了視訊,很多人痛心疾首。
有人問,這孩子為什麼這麼傻,因為一點點小事就毀了自己的一生。
可實際上,他不是傻。
而是孩子到了14歲左右,就會進入一段 「心理斷乳期」。
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過去的心理模式被打破,新的心理模式又尚未完全建立,所以看起來格外叛逆、矛盾。
整個人變成了一個火藥包,易燃易爆炸。
這時候,父母的態度便顯得至關重要。
薄世甯醫生在視訊的最後語重心長地說:
「在孩子的青春期,比逼著他天天學習更重要的,是家長能夠多陪陪孩子,多和他聊聊天,多和他一起分享一些事情。
因為你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期,就永遠也回不來了。」
這也驗證了龍應台曾說的那句話: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有效了。」
這也驗證了龍應台曾說的那句話: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有效了。」
02
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
家長只會滿盤皆輸
一位網友曾分享過自己和父親的故事:
從小到大,父親對他一貫很嚴苛。
除了吃飯、睡覺,父親不允許他有任何娛樂活動。
每天只能看書、寫字,哪怕停下來倒杯水,父親都要罵他「要飯的腦袋」、「餓死的貨」。
進入青春期後,父親更是變本加厲。
每次喝醉了酒,總會隨手抄起什麼往他身上招呼,還振振有詞道:
「這是我兒子,我有權利弄死他。」
初三那年寒假,他在家寫作業,寫著寫著筆沒水了,便出去買筆。
可父親一看他不在家,以為他是出去玩了,于是一把火燒了他的書本、作業。
開學後,也不允許他去學校報到,而是將他扔在了一家汽修廠。
他回憶道:
「三天后,親戚來接我,接走了我的軀體。
而我的靈魂,溺死在了機油裡,埋葬在了底盤下。」
經歷這次事件後,他看似認輸了:
在旁人眼中,他比以前更加上進、懂事。
他刻苦學習,最終以高出一本線30分的成績考入了大學。
可沒人知道的是,父親長期的控制和羞辱,讓他的心裡醞釀出了一個「復仇」計畫:
他用了8年時間,每天像個機器人一樣學習、生活。
直到大四畢業前一個月,他紋身、打耳洞、申請退學,不顧父親、親戚的反對,去了一家網咖當網管。
就這樣,他用一種極端的,以毀掉自己整個人生為代價的方式,從父親手裡扳回了一局。
不管初衷是什麼,一旦父母為了戰勝孩子,而選擇否定、打擊、控制孩子。
那麼最終的結果都只有一個:
那就是孩子的成長變得格外艱難,父母的餘生只剩下後悔。
就像有句話說的:
每個孩子和父母之間,都註定要有一場戰爭。
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
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
03
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需要
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
「如果一個孩子要成為一個成年人,那麼是要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屍體才能完成這段成長之路的。」
面對一個千方百計想戰勝父母的孩子,父母真正要做的不是對抗,也不是鎮壓。
而是讓孩子打敗自己。
上中學時,我一度覺得打耳洞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趁著假期,在左耳的耳骨上穿了兩個洞。
不料幾天後,耳朵卻發炎了。
被父母發現的時候,整個耳朵又紅又腫。
爸爸又急又氣,罵我:
「你看看自己像個什麼樣子,還是個學生嗎?
在哪裡學得不三不四的樣子!」
我正準備回嘴,媽媽卻起身,把我拉進了臥室。
本以為媽媽也會狠狠批評我一番,可沒想到,她從始至終都沒有那麼做,只是溫柔地望著我,引導我講述自己的理由。
「你什麼時候去打的呀?」
「剛放假的那會兒。」
「為什麼突然想去打耳洞呢?」
「上學期看了一本小說,裡面有個男主角左耳上一直戴著兩枚鑽石耳釘,我想象了一下,感覺很獨特,我也想變得與眾不同。」
聽了我的理由,媽媽抱了抱我,說:
「媽媽明白了,可即使沒有耳釘,你也是我心裡最獨特的存在哦。」
說罷,便帶著我去醫院開藥。
回家的路上,還給我買了一對亮晶晶的耳釘。
或許媽媽並沒有想到,正因她當初的退步,那個正值青春期像個刺蝟一樣的我,才有了成長的空間。
從此以後,我也鮮少再做那些標新立異的事情了。
其實,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是充滿矛盾的。
他們看似鬥志昂揚、無堅不摧,其實內心無比渴望被接納、被關愛。
就像《解碼青春期》一書中寫的:
「當一個孩子不斷地推他的父母,挑釁他的父母,不斷地做這個測試的時候,其實他就是想看看父母愛不愛自己。」
該書的作者喬西·西普也曾是一個叛逆少年。
作為一個孤兒,他曾輾轉過多個寄養家庭。
每次被送往寄養家庭時,他就會搗亂、惹禍,用各種方式激怒養父母,並暗暗計算,多少天后自己就會被趕走。
直到遇見了一個無論他怎麼調皮、惡作劇,都願意包容、接納他的養父。
當他酒駕被捕後,養父對他說:
「你視自己是一個麻煩,但我們視你為一個機會。」
正是這句話,讓喬西下定決心改變,最終成為一個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專家。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矛盾且迷茫的,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但作為曾從青春期走過的父母一定還記得: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在言語和行動上戰勝我們的敵人。
而是一個懂得示弱和共情的朋友。
也只有聽見了孩子叛逆背後的呐喊、鬥爭背後的呼喚,父母才不會跟孩子劍拔弩張,鬥得兩敗俱傷,孩子才能平穩度過動盪的青春期。
04
無條件地和孩子並肩而立
才會贏得他的心
我很喜歡作家劉娜分享的一個故事:
一位叫「勁姊」的媽媽,有一個不讓人省心的兒子。
中學時,她多次被老師請到學校,以至于一看見老師的號碼就緊張,可她沒有因此而指責、打罵兒子。
有一次,老師又打電話給她,說兒子偽造走讀證,多次混出學校。
當時媽媽正在另一座城市出差,向老師說明情況後,立即出發,終于在晚上10點趕到了學校。
見到兒子時,他正在走廊上罰站,媽媽沒有沖上去教訓他。
而是問他吃過飯了沒有。
兒子搖了搖頭,媽媽便把路上給兒子買的飯菜遞給了他。
學校給出的處罰結果是停課三天,記過處分。
三天裡,媽媽一句話也沒提這件事。
直到第四天,送兒子去學校,到了門口才問他,你說說都是怎麼和保安叔叔鬥智鬥勇的。
兒子笑了,把事情從頭到尾講了一遍。
倒也沒做什麼出格的事情,就是出去走走,買杯飲料。
媽媽聽了,說了句:「何苦呢,一個人的檔案是要陪伴終身的,要珍惜自己的榮譽。」
又順便告訴他:
「媽媽眼睛不好,那天趕去學校,心裡又急。晚上開車上高速,萬一出點事,你日子怎麼過呢。」
從那以後,兒子就再也沒給媽媽添過亂。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寫道:
「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
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青春期的孩子,是聽不進去道理的。
甚至有時候,父母越是講道理,和孩子之間的那堵牆就越厚:孩子會覺得父母只是想快點解決麻煩,而不是真的在意自己的感受。
這時候,再正確的道理都沒用,反而會弄得僵持不下、兩敗俱傷。
倒不如懷著一顆有愛、理解、等待和接納的心,時刻提醒著自己:
我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贏得孩子。
而不是為了贏了孩子。
唯有這樣,孩子才不會在和父母的戰爭裡撞得頭破血流,才不會犧牲寶貴的青春歲月來報復父母。
而父母也能在戰爭過後,完好地倖存下來,並以更加鮮活的姿態活下去。
點個 贊吧,願所有的父母都能在這場戰爭中,修得一顆平常心。
更願所有的孩子都能與父母和解,走向更大的世界。